每當孩子們吵架,媽媽總在兩邊跑,一邊安撫哭泣的弟弟,一邊對著板著臉的大寶說:「弟弟還小,你讓讓弟弟。」說完卻又忍不住懊惱,自己怎麼又在無意中偏向了誰?
在育兒的日常裡,我們不斷在「照顧誰比較多」與「分給誰比較公平」之間拉扯。其實,孩子並不是一定要公平的分配,他們真正渴望的,是在需要你的時候,你真的有回應。
吵架背後的情緒需求與安全感|不是鬧脾氣,是想說「我也需要你」
孩子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細膩又真實。當哥哥不讓妹妹玩車子,不一定是自私;當妹妹哭著控訴被欺負,也不一定全然無辜。他們的吵鬧,常常是對父母注意力的一種「呼喚」。
當兩個孩子為了誰先玩玩具、誰的衣服比較漂亮而爭執時,其實是在練習「我在這個家裡的位置是什麼?」、「如果我不喊出來,你還會看見我嗎?」 這些表面上的小摩擦,其實藏著對安全感的測試。他們需要知道:不論發生什麼,我都是被愛著的。
與其立刻介入評理,不如蹲下來陪孩子一起釐清:「你現在是有點氣、還是覺得不被公平對待?」語言幫助他們整理情緒,也是一種安撫。
不只小的需要照顧,大的也在調適|讓大寶知道:你的位置從沒被取代
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把目光放在年紀小的孩子身上。畢竟他們年幼、語言還不完整、情緒起伏明顯;而大的孩子,彷彿比較懂事、比較理性,就該自動退讓、自動包容。
但成為哥哥或姊姊,從來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場需要陪伴的調適過程。從「全家的寵兒」變成「需要分享的那一個」,大寶經常感受到的是模糊的失落與不安。
有時大寶表面乖乖的,內心卻在等著爸媽多看自己一眼。當他故意搗蛋、或對弟妹講重話,也許不是「壞」,而是在說:「我也想被你抱一抱。」
父母不必急著糾正或說教,而是試著先理解那份情緒:「你是不是有點難過,因為媽媽剛剛一直陪弟弟?」讓大寶知道,情緒被看見,就是最深的安慰。
行動是最誠實的語言。有時候,一個緊緊的擁抱、一段只屬於你和大寶的專屬時光,遠比千言萬語更能讓他放心——原來我在你心裡,從來沒有被放下。
從公平到參與:手足協商的練習題|不當裁判,而是創造一起解決的空間
孩子之間的爭執,最常讓父母感到為難的是:「我該幫誰講話?」但其實,爸媽不一定要當裁判,而是可以退一步,成為引導他們協商的「對話設計者」。
我們可以問:「你覺得要怎麼做,才兩個人都能玩到?」或「如果你是弟弟,你會怎麼想?」這樣的提問,比直接判斷對錯,更能激發同理與思考。
日常生活裡,也可以創造讓孩子們共玩的任務,例如一起拼圖、煮飯時幫忙分工,或替家中玩具訂下一起討論的輪流規則。這些不是為了避免吵架,而是幫助他們在關係中找到「我們怎麼一起做決定」。
協商,是一輩子都需要的能力。從小開始練習,他們將會記得:就算意見不同,也可以一起完成一些美好的事。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陪伴爸爸媽媽與孩子,一同學習如何分享愛
每一次的手足爭吵,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學習,更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提醒──愛不是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最合適的回應與陪伴。不一定需要讓每個孩子擁有「一樣多」,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我們的眼神與行動中,感受到「你對我來說,是無可取代」。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讓我們與你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