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小劇場】孩子玩到不肯回家,該怎麼辦?

汐游寶寶_親子關係_家庭

許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正沉浸在遊戲裡,不論是玩具、戶外活動,甚至只是黏土創作,一旦要他們中斷,往往都換來抗拒。這樣的情境常讓爸媽焦急又無奈,但其實只要換個方式引導,就能讓孩子更願意配合。

為什麼孩子不肯走|眼前快樂比未來更具吸引力

孩子抗拒離開,並不是故意唱反調,而是因為「接下來要做的事」在他心中沒有足夠吸引力。對孩子來說,眼前的遊戲比模糊的「回家」或「洗澡」更具體、更有趣。就像大人看一部好看的電影,也不會想半途離開一樣,孩子只是專注在當下。

爸媽需要理解,孩子的不配合往往來自於「不知道接下來有什麼」。如果能讓他清楚想像「接下來的活動同樣令人期待」,轉換就會容易得多。舉例來說,爸媽可以事先預告:「等一下我們還要做一件很好玩的事!」再慢慢鋪陳內容,讓孩子心裡產生期待感。

善用想像力|把「離開」換成更具體的期待

與其只說「回家了」,不如換個說法。例如孩子正專心玩黏土,爸媽可以說:「等一下浴缸裡有好多泡泡和小鴨子等你喔!」這樣,孩子會開始期待洗澡這件事。若能再加上一些細節,如「我們可以讓小鴨子比賽游泳」,孩子的想像會更鮮明。

又或者在超市裡,孩子推著小購物車不肯停下,爸媽可以邀請他:「我們要去尋找水果寶藏了,你能幫我找到紅色的蘋果嗎?」透過具體描述,把「結束」變成另一個遊戲。若孩子年紀稍長,甚至可以設定挑戰任務:「你能在三分鐘內幫我找到兩樣綠色的蔬菜嗎?」這樣的互動會讓孩子覺得轉換場景也充滿趣味。

睡前也常遇到類似情況。孩子還想繼續翻繪本,爸媽則可以說:「把這本書放好,我們到床上蓋小帳篷,等一下還能聽一個新故事。」為了增加吸引力,爸媽還能說:「這次的故事有一個小驚喜,要等到關燈之後才會揭曉喔!」孩子會因期待而更快願意收尾。

爸媽的角色|陪伴、引導,而非強迫

當孩子遲遲不肯配合時,爸媽的態度非常重要。若選擇大聲責備或強行抱走,孩子只會對「回家」或「洗澡」產生負面情緒。相反地,若爸媽能蹲下身子,用溫柔的語氣重複描述,甚至加入故事或角色扮演,孩子會覺得被尊重,也更願意行動。

例如,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回家後要不要幫小熊準備點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參與計劃。爸媽也可以進一步把任務分配給孩子:「你當小熊的廚師,我來當助手,好不好?」透過這樣的角色互動,孩子會更願意投入,轉換也不再是被迫的行為。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陪伴每個家庭經歷孩子成長的每個時刻

孩子的不聽話,往往不是挑戰權威,而是需要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理由。當爸媽學會運用孩子的想像力,就能把「不想走」轉變成「主動準備離開」。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相信,溫柔的教養不是放任,而是懂得以理解和引導,陪孩子在生活的大小轉換中學會合作與期待。歡迎線上諮詢體驗聯絡我們,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