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校的愛帶回家】爸媽也能建造情緒安全基地,讓孩子更懂愛與共感

汐游寶寶_親子游泳

在學校裡,孩子們透過 SEE Learning 課程學會慈悲、理解與情緒管理,但這樣的練習如果只停留在教室,效果往往有限。情緒教育不該止於學校,更需要家庭的回應與呼應。爸媽如何將這份「溫柔對待」的價值,真正帶回家庭、落實在生活中?本文將分享幾個實際可行的方法,讓家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穩固的情緒基地。

家,是講愛的地方|取代講道理,先接住孩子的心

當孩子犯錯、頂嘴或鬧脾氣時,許多爸媽習慣第一時間糾正或說教。但其實,這些反應常源於孩子尚未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慈悲教室中的原則是:先理解感受,再引導行為。這樣的精神同樣適用於家庭──我們不急著評斷對錯,而是先讓孩子覺得「我的感覺被聽見了」。

當爸媽願意說:「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你現在好像有點生氣,我們先深呼吸一下好嗎?」孩子會逐步學會辨認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建立內在的穩定感。這不僅讓衝突減少,也提升孩子自我覺察與安全依附的能力。

用家庭互動延續慈悲教育|讓理解與共感成為日常練習

孩子在學校練習慈悲與共感,若能在家庭裡延續,成效將更加深遠。爸媽可以透過幾個小活動,讓慈悲情緒具體化:

例如:「三件讓我今天感覺被愛的小事」小日記,讓孩子與爸媽一起說說今天的感謝與感受;或是安排「靜心五分鐘」,放下手機、燈光柔和,大家一起做深呼吸,建立家庭的平靜儀式。

此外,也可以讓孩子擔任家庭裡的「情緒觀察員」,觀察今天誰可能最需要鼓勵,進一步學習同理他人。這些方式不需要太多時間,卻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向關係感。

爸媽的情緒素養,是孩子最好的身教

孩子會觀察爸媽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是壓抑?是暴怒?還是能停下來思考再回應?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當爸媽也願意說出:「我今天有點累,可能脾氣沒那麼好,請你先等我一下再討論」,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說情緒」的語言,也是在緊張時可以選擇「不衝突」的能力。

情緒教養不是只針對孩子,反而是全家人的功課。當孩子爆發情緒時,爸媽若能先穩住自己,就是給予孩子最穩固的依靠。這樣的陪伴,勝過千言萬語的責備與說教。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一起學習慈悲,才是一場真正的共好

從校園走回家中,慈悲不再只是學校課表上的一門課,而是家人彼此理解、支持的方式。家庭中的情緒氛圍,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打開心房,願不願意面對失敗與挫折。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爸媽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學習,孩子就會願意信任。我們一起建造一個不急著說對錯,而是先接住感受的家庭,讓「家」真正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安全基地。

汐游寶寶的辦學理念是「尊重和愛」,老師會因應不同的孩子而調整教學與互動,此氛圍之下能夠讓爸爸媽媽與孩子的愛更能明確傳遞到對方,從校園到家庭都能受到愛的擁抱,讓孩子在情緒穩定下逐漸成長。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