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會成為孩子日後與他人接觸的方式?這就是依附理論的開端,以下告訴大家依附關係是什麼和不同的依附關係會有什麼表現吧!
依附關係是什麼?|自身與他人的互動連結,與童年和父母的關係有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想聽到「依附關係」這個名詞。依附關係其實是依附理論的分類,其早於1940年代被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
鮑比收集了其輔導的44位犯罪少年的童年背景後,將其整理成報告,名為〈四十四個少年小偷:他們的性格,以及家庭生活〉(” Forty-four juvenile thieves: Their characters and home life”),從中可以看到犯罪少年大多都有著較差劣的親子關係,如童年時被父母遺棄,又或和母親分開等。從中鮑比得出了一個結論:
「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在鮑比之後,其學生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在烏干達以九個月時間收集了26個家庭中母親與嬰兒的相處模式,歸納出三種依附型態:安全依附、不安全依附、尚未依附,日後再慢慢演變為安全依附型、焦慮依附型及逃避依附型。
依附關係至現代除了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外,更劃出第四種依附關係:「混亂型依附」,其可以謂是「焦慮型+逃避型」的綜合形,會成為這種依附關係的人在童年時往往受到愛他的人傷害,以致其錯亂、無法分辨被愛與痛苦的感覺。
4種依附關係的特徵|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混亂型依附
大家初步了解了依附關係是什麼之後,就可以看看不同類型的依附關係會有什麼特徵。所有依附關係都會隨著每個人成長的遭遇、環境而發生變化,因此即使現在不是安全型依附也不用擔心,之後也可以逐漸變成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的人能夠和他人互相信任,建立穩固而親密的關係。其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會對自我和他人有正向的評價。在親密關係當中其與伴侶的回應是穩定的,也能感到被愛的感受。
焦慮型依附的人比較沒有安全感,對他人的關注有著強烈的需求,會擔心其他人會不愛自己、被忽視甚至被拋棄。其在關係當中會極度依賴不安,也會對任何變化感到焦慮。如伴侶不在身邊時,要不斷確定其位置、在做什麼等也是在此類型當中常見的行為。
迴避型依附的人會避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通常表現出冷漠或疏遠的態度或行為。其並非一定喜歡獨處,更多是難以表達情感或需求,又或者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首先拒絕建立前題而避免受傷。
混亂型依附的人會具備焦慮型依附與迴避型依附的特徵,會表現出前後矛盾、不一致的態度與行為。其有時會對他人有強烈的依賴,有時會表現出疏遠的行為。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在游泳中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有用專為兒童設計專門的游泳池,每個月也有水質檢測,確保水質數值高於標準,並且配有足夠的救生員確保每位孩童的安全。汐游寶寶的老師皆通過英國最大游泳協會STA的認證,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泳池緊急狀況訓練,課堂的安全與專業值得你信賴。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