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立走向理解】育兒、教養是一場「合作」而非「競爭」

汐游寶寶_親子游泳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爸媽,也都還在學習怎麼一起當爸媽。不需要事事意見一致,但一定要學會「怎麼不一致也能走下去」。教養路上沒有唯一正解,但有更合拍的方式。

說法不同怎麼溝通|用「我覺得」代替「你應該」

我們常常會忍不住對另一半說出:「你怎麼又讓他吃糖?」「你應該要幫他刷牙再睡覺啊。」但其實,語氣一變,對方立刻就收起耳朵,只剩下防備。

夫妻教養出現不同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被不同的方式帶大,有不同的容忍度與標準。問題不是在於差異,而是我們能不能有空間好好聊一聊「彼此怎麼看」。

學會用「我覺得……」來開場,不是示弱,而是一種情緒上的柔軟。當你說:「我覺得他最近看電視的時間有點長,我有點擔心。」比起「你怎麼又讓他看整個下午」,更容易讓人願意一起想辦法。

媽媽們常說,自己常常變成那個不斷碎念、不被理解的角色。其實不是我們愛念,是我們太在意。只是換個說法,把擔心講成感受,對方比較容易接得住。

教養規則怎麼訂|先討論,再共同決定

日常生活中,夫妻爭執最常發生在「他到底什麼時候該睡覺?」「看電視可以幾分鐘?」「要不要逼他寫完那本練習本?」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其實都在考驗我們怎麼做決定。如果我們總是在當下爭執誰說了算,孩子不僅看在眼裡,也會感受到爸媽立場不一致所帶來的不安。

比起吵個沒完,不如找個安靜的時機,和伴侶好好討論基本的生活規則。有時甚至可以讓孩子也參與,聽聽他的意見。一場簡單的家庭會議,也許能比無數次的責備更有用。

女性在家庭中常常扮演「情緒觀察者」的角色,我們總是能比另一半更早察覺孩子的失控、氛圍的不對。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容易落入「什麼都要顧」的疲累中。

請記得,規則是用來讓家庭變穩定,不是讓媽媽變成唯一的守門人。當我們願意分享決定權,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不要一管一放|避免極端,彼此補位才是關鍵

有時候,一方比較強勢,另一方就乾脆放手不管。常聽見媽媽們這樣說:「反正他也都不管,我只好全包。」但當我們默默累積委屈、他也越來越習慣不插手,最後留下的只有更深的距離。

孩子是感受最敏銳的存在。當爸媽總是「一冷一熱」、「一管一放」,他們會用各種方式試探、分化、甚至焦慮地去抓穩情緒的天平。

我們不需要做到完美同步,但需要彼此補位。當你累了,可以說「這件事我有點卡住,我希望你一起來討論」。當對方不小心說得太重,也可以提醒:「我們一起想想還有沒有別的做法?」

不是要誰退讓,而是讓「我們」變成一個隊伍,這才是孩子真正能安心依靠的家庭風景。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讓我們一同陪伴爸媽,學習怎麼一起進行教養

每一次教養分歧,都是一次重新對齊的機會。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願意理解,也讓對方有機會靠近。我們不必事事意見一致,但只要能看見彼此的出發點,孩子就會從我們之間的互動中,學會尊重與合作。

如果你也正在找一個方式放下爭執、靠近彼此,不妨一起來汐游寶寶體驗看看。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一眾老師除了學習游泳之外,我們也關心每個家庭的發展,因此我們還會舉辦不同親子講座、活動等。不只孩子會喜歡,大人也能透過不同的活動建立更良好的默契,同時和不同家庭交流,找到更從容的育兒節奏。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