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蒙特梭利教育,許多人腦海中會浮現「自由」與「紀律」兩個看似對立的詞彙。尤其當孩子逐漸長大,在建立規範的過程中,常讓爸爸媽媽感到拉扯:該放手?還是堅持原則?如何溫柔卻堅定地執行規範,成了許多家庭的真實課題。
規範的初衷|幫助孩子學習選擇與承擔後果
在學齡前階段,爸爸媽媽多半能以耐心陪伴,協助孩子認識日常中的小規矩。然而,當孩子進入小學,開始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規範就不再只是「說了就照做」的命令,而變成需要討論與調整的對話。
以日常生活為例,有些孩子常常邊吃邊講話,導致一餐拖得老長。此時,爸爸媽媽可以事先約定用餐時間,例如「吃飯時間是30分鐘」,時間到就收拾餐具。這不只是對時間概念的培養,也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節奏負責。
但要讓規範真的有效,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也很重要。假如媽媽收了碗筷,但另一位照顧者又給孩子一塊麵包,那麼前面設定的規範就失去了意義。家人間的配合,是讓孩子體驗選擇後果、內化責任的關鍵。
從拉扯到支持|視規範為通往獨立的鷹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對原有的規定提出挑戰,這些舉動表面看似「叛逆」,實則是他們在練習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對父母來說,與其將這些挑戰視為對抗,不如把規範視為孩子邁向獨立的「鷹架」。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吃飯時邊看繪本,容易分心。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一起討論:「你覺得吃飯的時候看書好嗎?一心二用會不會讓你無法完全感受、享受食物的味道呢?」若孩子願意嘗試先吃完再閱讀,就是一種主動參與規範設定的練習。
孩子越能參與規則的制定,就越可能理解規範背後的理由,也更願意配合。這樣的互動,也能讓爸爸媽媽更靈活地觀察:哪些規範需要堅守?哪些又可以彈性調整?
接住情緒的彈性|在規範之外給予安全感
違規帶來的後果,有時會引發孩子的不滿或悲傷。這時,爸媽的角色是情緒的接住者,而不是立即糾正的執行者。透過接納與陪伴,孩子才會感覺自己在情緒中是被理解的,也更願意反思與修正。
舉例來說,若孩子因規定時間結束而不能再看影片,情緒崩潰哭鬧時,不需要急著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也不用立刻安撫說「沒事了」。爸爸媽媽可以蹲下來陪他說:「你現在好失望,因為還想看。這種難過我懂,我也試過。」
當情緒被理解,孩子便會慢慢冷靜,也更能接受結果,這時再重申規範,也較容易進入孩子心中。長期下來,孩子會學會一件重要的事:規範之內有界線,但界線外還是有愛與支持。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除了游泳以外也關注孩子成長
孩子不會一夜之間懂得自律,也不會馬上接受所有的規範。但只要我們願意不斷調整、陪伴、相信,規範就能從限制變成支持的力量。我們相信真正好的教養,是讓孩子在愛裡長出界線,在自由中學會選擇。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的老師皆通過英國最大游泳協會STA的認證,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泳池緊急狀況訓練,課堂的安全與專業值得你信賴。在汐游寶寶上課時,老師會以不同形式、遊戲、元素等帶入練習,使寶貝能夠全方位加強其五感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會與孩子一同建立好的模式,使孩子學習成就加倍,也能得到更多獨立、決策的經驗。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