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的教養不代表無限讓步,懂得設界線、教責任,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成熟而有溫度的大人。本篇一起來認識爸媽最容易忽略的四種教養陷阱,學習如何愛得剛剛好。
讓孩子面對失望|學會「沒有如願」的情緒調節
當孩子在玩具店中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在遊戲中輸了、或是在兄弟姊妹間吃了虧,他們常會用哭鬧、尖叫來表達挫折與不滿。這些反應並不代表孩子不懂事,而是他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失望」的情緒。
在孩子還小的階段,爸媽的重點不是立刻制止或轉移,而是陪伴孩子「感受這份失望」,並教他「如何應對」。例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今天沒吃到你喜歡的蛋糕口味;不過因為是奶奶生日,所以今天是不一樣的喔。」這樣的語言既不妥協,又給予情緒的認同。
當孩子累積一次次這樣的經驗,學會接受不如預期的時刻,他的情緒耐受力與轉念能力也會逐漸建立,這將是他一生中極其重要的心理韌性基礎。
讓孩子參與家庭責任|做家事是成長的練習場
「教孩子做家事」並不是要求他們立刻成為幫手,而是讓他們從生活中理解責任的意義。把碗放到水槽、整理自己的玩具、把書放回書架,這些小小任務從3歲就可以開始練習。
許多爸媽擔心孩子太小不會做、做不好,於是乾脆一手包辦,反而讓孩子失去練習獨立的機會。當孩子習慣「有人會幫我處理好一切」,久而久之便可能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
家事的參與,除了能提升孩子的能力感與歸屬感,也讓孩子明白:「這個家是我們一起經營的」。責任感的種子,就是這樣慢慢種下的。
堅持有原則的教養|溫柔不代表沒底線
有些爸媽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礙於情緒疲憊或不想吵架,會選擇讓步。這種看似「體貼」的做法,若變成習慣,長久下來可能會模糊孩子的界線意識。
其實孩子並不會因為你拒絕他一次就失去安全感,反而是當爸媽的立場前後不一致,孩子才會開始測試界線、試圖掌控局面。
教養需要的是「有原則的柔軟」。當你明確表達規則,同時也接納孩子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失望,但這不是我們能做的事」,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尊重與彈性,而不是對抗與強硬。
身教是最好的說教|爸媽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孩子每天都在看、在學,觀察我們如何回應衝突、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與他人互動。如果我們在塞車時破口大罵、在挫折時暴怒不安,孩子就會把這些當作「遇到問題時的標準模式」。
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當我們願意放下姿態、主動道歉、承認錯誤,孩子才會學會謙卑與自省。若犯了錯,爸媽也可以這樣說:「剛才我太急了,對你口氣不太好,我下次會注意。」這樣的話語既傳遞了尊重,也讓孩子知道,錯誤不是不能承認的東西。
別忘了,孩子的模仿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與其反覆說教,不如用每天的行動教他什麼是尊重、同理與責任。
成長不是順著孩子,而是教會他如何面對世界|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支援家庭讓孩子逐漸成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過得好、快樂又順利,但若過於急著排除一切困難,可能會剝奪孩子累積韌性的機會。真正的愛,不是讓孩子少走彎路,而是陪他走過彎路。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的教學理念是「尊重和愛」,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讓孩子試錯、克服、成長。一眾老師會以各個孩子的不同個性、能力而調整教學、互動,讓孩子能夠感受愛的同時逐漸成長。同時我們一直秉承著「以身作則」的原則,使孩子能有學習、模仿的對象,讓其能夠健康成長。
教養的本質,不在於保護孩子不受傷,而是幫助他在跌倒時,知道怎麼站起來、怎麼整理情緒、怎麼成為一個能被信任的大人。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