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行為表現暗藏玄機!看懂孩子的肢體語言,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老公,妹妹一直哭到底怎麼了?」對許多新手爸媽來說,常常會在嬰兒的情緒或行為表現上感到困惑,這時需要的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才能有效了解寶寶的一舉一動背後的脈絡。而嬰兒行為表現是相當重要的觀察與訓練方向,以下為你為解開常見的疑問,讓你在往後可以和家中寶貝培養更靠近的親子關係。

嬰兒肢體語言常見有哪些?

嬰幼兒肢體語言
1.肚子餓
當6個月以前的寶寶出現輕微躁動、手腳不受控的揮舞,或是會吸吮手腳甚至反覆的吐舌,通常代表寶寶有餓的感覺。至於過了6個月之後的嬰孩,則會開始使用簡單的單音語言試圖傳達餓的意圖,例如:講ㄋㄟㄋㄟ,或是喊ㄇㄚㄇㄚ、ㄅㄚㄅㄚ等等。
2.覺得累
當人感到累的時候,通常情緒會較低落,眼神也會變得呆滯和失去活力,而寶寶也有類似的反應。通常會不停的揉眼睛與打哈欠,或是對喜歡玩的玩具、吃的食物不感興趣,而這些都是大人們很容易辨識的身體語言。
3.排泄
想想看平常我們在上廁所的時候,通常會稍微蜷曲身體往身體方向用力,而這在嬰兒肢體語言也很好認知。有些寶寶則會維持原本的動作,因此通常以嗅覺來觀察較明顯。至於某些會在尿尿時表現出放鬆的模樣,在大便時則臉部稍微猙獰,這些自然的情緒反射在進行新生兒互動時相當有趣。
4.溫度變化
新生兒畢竟無法直接口述自己感覺冷或熱,因此在行為表現上父母們要細心的留意。當寶寶覺得悶熱時,頭部和脖子會有明顯的出汗,這時也可以觸摸寶寶的後頸部來判斷體溫是否偏高。而當感到寒冷則會發出輕微的哭聲,並且小幅度的動動四肢,或是身體輕輕發抖。
5.難過或生氣
最容易察覺的就是哭泣,而如果是帶著憤怒情緒,寶寶會臉部通紅、呼吸急促,雙手握拳與雙腳伸直。而有時也會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而出現歇斯底里的大哭,甚至拳打腳踢。
6.緊張害怕
受到驚嚇的嬰兒多半會眼神飄移、腳趾蜷曲,並且盡量避開去看到令自己害怕的人事物。經過第一時間愣住的反應後,接著就會出現受到驚嚇而感到害怕所伴隨的哭泣。

在新生兒表達上的注意事項

從嬰兒的行為表現可以發覺,以寶寶細微的肢體語言就可以知曉他們的情緒與想要傳遞的訊息為何。因此,新手父母們千萬不能等到寶寶已經哭得難以自拔才開始想解決問題。以嚎啕大哭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需求,顯示某種需求已經存在一段時間沒有被重視,因此父母應隨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滿足,讓他們能練習用理性的方式表達。

解讀新生兒語言,讓幸福圍繞每一天

既然剛出生的寶寶無法透過豐富的語言來表現自己,有完整的寶寶肢體發展相當重要。來到汐游寶寶,你不僅可以放心讓專業的寶寶游泳老師帶著孩子在水中練習自己的四肢與感知能力,還可以透過親子共游更了解寶寶行為表現的多元性。無憂無慮的漫遊在水裡,不僅家中的寶貝開心,更同時提供您一個優質的紓壓管道!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