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又把玩具扔滿地,許多爸媽都會忍不住嘆氣:「這孩子怎麼老是不聽話?」但事實上,丟東西不是孩子的壞習慣,而是他們正在發展認知、動作與情緒能力的重要過程。只要用對方法陪孩子探索世界,這個「小毛病」反而能成為成長的契機。爸媽不需要責備,只需要溫柔地引導。
認知探索|丟東西是寶寶開發智力的起點
當寶寶丟出一顆球、一隻湯匙或一個積木時,他正在觀察這些物品落地的不同反應:乒乓球會彈跳,水果會碎裂,塑膠積木則發出聲響卻不變形。每一個「丟出去→落地→結果」的循環,都是孩子學習因果關係的契機。
這個過程能刺激孩子的感官整合與認知發展,是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爸媽不妨提供孩子一些「可丟、可玩的物品」,像是豆袋、柔軟的球或海綿玩具,讓孩子盡情玩耍,也能減少家中物品損壞的壓力。
動作發展|丟東西是肢體協調的訓練
從1歲起,孩子的肌肉與神經發展進入新階段,尤其是抓握、拋擲、手眼協調等能力快速成長。丟東西其實是一種「大運動」的訓練,是孩子發展肢體協調的必經之路。
這個階段爸媽該做的不是壓抑,而是引導。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東西可以丟,哪些不行,並協助他分辨使用的場合。例如:「這顆球可以在客廳丟,但不能在餐桌上玩。」透過這樣的引導,孩子會逐漸建立「動作規範」的概念,既能學習,又能享受玩耍。
情緒社交|從亂丟到表達需求的轉化
當孩子因為飢餓、疲累或無法表達而感到煩躁時,丟東西往往成為最直接的情緒出口。此外,有些孩子會透過丟東西來吸引爸媽注意,這其實是他在嘗試溝通,只是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
此時爸媽該做的是辨識情緒的根源,再教導孩子更恰當的表達方式。可以說:「你是不是累了?我們先坐下來休息一下。」或「你想要我陪你玩,可以拍拍我說『一起玩』喔!」透過示範與角色扮演,孩子會漸漸明白自己可以用別的方法尋求關注,而不是亂丟東西。
培養自控|建立規則是孩子學會節制的開始
雖然很多孩子知道「爸媽不喜歡我丟東西」,但因為自控力還沒發展成熟,即便知道錯誤也無法即刻停止。因此,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練習「延遲反應」與「控制衝動」。
例如,當孩子將繪本撕扯或用力丟擲時,爸媽可以說:「書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丟的。我們可以拿布球來丟,如果你再丟書,我會先幫你把它收起來。」
一旦孩子再次犯規,爸媽必須如實執行約定,說到做到,讓孩子學會「行為會有後果」。這樣堅定又溫和的教養方式,能夠慢慢建立孩子的自律,也讓他知道規則的存在與重要性。
丟東西不是頑皮,是成長的起點|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支援孩子了解自我
孩子的每一次丟擲,不僅僅是「搗蛋」行為,更是智力、情緒與動作能力綜合發展的縮影。爸媽若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並在過程中適當設立界線與提供替代方案,孩子便能在玩耍中學會規則、在探索中培養自控。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的老師皆通過英國最大游泳協會STA的認證,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泳池緊急狀況訓練,課堂的安全與專業值得你信賴。在汐游寶寶上課時,老師會使用教具進行教學,使寶貝能夠全方位加強其五感體驗。
此外,汐游寶寶有用專為兒童設計專門的游泳池,每個月也有水質檢測,確保水質數值高於標準,並且配有足夠的救生員確保每位孩童的安全。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讓我們從理解開始,接住孩子的每一次「亂丟」,引導他走向更穩定、更有彈性的成長之路。
延伸閱讀